當你的孩子為了某件事在煩惱時,你通常怎麼辦呢?放著不管?還是隨口問問?
舉例來說,孩子突然表示「我再也不要去上學了!」。做父母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「為什麼不去上學呢?你怎麼了?」,雖然是為了要知道孩子不去上學的原因,但是孩子被這麼一問,很有可能會擺出更強硬的態度,或是直接回答說「不為什麼,我就是討厭到學校讀書啦!」。其實當父母的是心急,說者無心,但孩子聽了之後就覺得好像父母在責備他「怎麼可以不去上學呢!」,這麼一來就好像否定了孩子的想法;又或許會被孩子解讀成「怎麼會不想去上學呢?該不會是你哪裡有問題吧!」,這就更讓孩子鑽牛角尖了,這樣的親子問題,實在很難作為解決問題的切入點。
孩子會說自己不想去上學,一定是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,或是有什麼煩惱。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,不是問他為什麼,而是要重複他的訴求 ─ 「這樣啊!你不想去上學啊!」。這是一種回溯法,是基礎的輔導技巧。孩子聽見了自己的話被重複之後,會覺得對方了解自己的煩惱,之後就比較容易把真心話講出來。得到孩子的認可之後,可以再加問「是什麼讓你這麼說呢?」,這是讓孩子知道父母並不認為問題是出在他的身上,自然也沒有責怪他的意思,那麼孩子就比較願意把問題說給父母聽了。
孩子和大人一樣,遇到煩惱時,思考會受到局限,面對問題時,便無法保有寬闊的思考。所以想要為孩子點明疑難雜症時,不妨記得為他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。
不過,這種回溯也未必總是順利的,因為陷入煩惱中的孩子往往會用自己的觀念限制自我。那麼,當我們想要為這樣的孩子提供其他觀點時,該怎麼做才好呢?用「假如」這個發語詞會是個不錯的關鍵字。
首先,我們來看看下面這段親子間的對話。
子:「我再也不想去學校唸書了!」
母:「是喔!你不想去學校唸書啦!」
子:「嗯!因為我的數學一題都算不出來。」
母:「那你就再用功一點,不就好了嗎?」
子:「我就是不會嘛!」
這段對話中的孩子已經局限了自己的能力,所以他的思考模式也受到了限制。家長的回溯已經讓孩子把它的煩惱具體的說出來了,由其後面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孩子顯然認定自己的數學能力很差,「不可能讀得好」。這是孩子對自己的成見。如果用點心,家長確實可以幫助孩子屏除這種制約式的想法,而最有效的問法就是「假如你的數學該別的科目一樣好,那你還會不想去學校嗎?」。用這種方式涉問也是一種提醒,讓當事人想像另一種不同的情境;以這個案例來說,一心認定自己不可能讀好數學的還自便會暫時遠離這個念頭。要是孩子回以「假如我的數學跟別的科目一樣好,那學校也不是那麼討人厭的地方了」的話,輔導的第一階段就算成功了。之後,家長只要以「那要讓數學變好,不知道該怎麼做呢?」之類的話,敦促孩子建設性的去解決問題就行了。
再看一個例子。
子:「我好不想去上學喔!」
母:「這樣啊!你不想去上學啊!」
子:「嗯!可是明天非去不可。」
母:「既然這麼不想去,那就別去嘛!」
子:「騙人!你嘴巴上這麼說,其實還是希望我去上學對吧?」
孩子出現這種反應時,表示他正被義務感所束縛,所以思考模式也受到的限制。在家長的引導下,孩子已經表達出他自覺不得不去上學的義務。這時,家長不人心見到孩子把自己逼得這麼緊,便因同情而脫口安慰他「不去上學也沒關係」,只不過這一句卻否定了孩子,孩子的義務感反而加深了。在這個時候,「假如」一詞仍然有效。可以改問他「假如你不去上學,會怎樣呢?」來轉變他的思考角度,可以讓他說出心裡面真正害怕的是,並幫助他去面對問題。
延伸閱讀:
[東大特訓班] 讀書的方法 ─ 數學
[東大特訓班] 數學 ─ 好玩的撲克牌遊戲
[東大特訓班] 讀書的方法 ─ 國文
[東大特訓班] 讀書的方法 ─ 英文
[東大特訓班] 讀書的方法 ─ 記憶
[東大特訓班] 讀書的方法 ─ 英文聽力
[東大特訓班] 段考前一天的生活作息準則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