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

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

Pareto01 記得我畢業後找的第一份工作,是在積體電路的封裝廠當製程工程師,當時的封裝製程已經很穩定了,所以平常時間產線上也沒什麼事,每天上班不是在跟產線上的歐巴桑美眉打屁聊天,就是在寫產品的不良分析對策,其實良率已經很高了,可是老闆還是不滿意,那時候不良率的計算已經不是用%(百分比),而是用PPM(百萬分比),我記得當時如果單一產品的不良率超過 1000ppm=0.1% 就會被K,這個星期的不良率比上個禮拜的高也會被K。

老闆要追求高品質也無可厚非啦!只是當良率高到不能再高的時候,不良率只剩下十位數的ppm,除了換一台精密度高一點的機器外,再來就只能靠人工事先挑掉不良品來降不良率了,這是偷吃步,因為良率計算跟生產單位不一樣;我比較受不了的是老闆每次要作季度報告的時候,就會把所有的工程師統統叫到辦公室,然後下令所有的電話都不準接,即使生產線出問題了也不管,反正就是要把我們關在辦公室,等到報告弄好,漂漂亮亮的才罷休,我們當時都戲稱「咬指頭」,或自己挖個坑給自己跳,因為老闆上台報告的主題就是良率,如果良率不好,我們就要提對策,可是沒有事先討論過的對策,誰也說部準能不能執行,所以才說挖坑自己跳,而且當時幾乎都是單兵作業,除了老闆追著要報告外,誰也不管你有沒有問題,不良品是否有分析過,所下的對策是否可以執行、有效,反正先交差再說。

除此之外,我還是蠻喜歡當時的工作的,因為當時公司的制度算是業界中上的。當時公司剛得到「戴明獎」沒多久,我們這些新進的菜鳥工程師都被要求要去上SPC(統計製程管制)課程,公司每個禮拜都會安排一個整天的課,連續上大約三個月,爽!,上課地點還故意安排在公司外面,雖然離公司很近,就是讓老闆找不到我們!當時安排上課的同仁真懂得員工的「心」。

只是上過課後,我們就被要求要把 SPC 運用到工作上,連良率的改善也要寫成一張 QC Story (品管故事),就是一張紙,要把不良現象、可能肇因、真正原因、不良現象驗證、採取對策、對策成果…等用圖表表達出來,整張圖幾乎都用QC手法表達,什麼特性要因圖(魚骨圖)、查檢表、 柏拉圖、直方圖、散佈圖、管制圖、層別法…等,能用上的都給用上,就是要在一張紙上面表達一個案子。現在想想,也真佩服自己當時的瞎掰功夫。

後來我實在受不了閒閒沒事寫報告的日子,兩年之後,在公司剛調昇我的工程師職等後沒多久,我就遞出了辭呈,本來想朝電腦程式師發展,在外面輾轉了幾個月,也去受過訓,跌跌撞撞之後,發現程式設計師也沒有當初自己想的那麼容易,除了要有體力、可以熬夜寫程式之外,重點是薪水都超低的,於是我又找了電子組裝廠的工作,那時候我才知道,原來前一家公司所受的訓練,在新公司幾乎可以完全上手,還遊刃有餘,甚至那些對不良品分析的方法還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上…,只能說每一分耕耘都會有一分收獲,就看何時可以收穫而已。


延伸閱讀:
上一篇:
下一篇:
回首頁:回憶錄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訪客留言採『審核制』,所以留言後無法立即看到自己的留言,版主審核後就會出現囉!